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集聚,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中,船舶海工产业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是全市产业集群的年,靖江就建造了中国民营造船厂第一艘万吨级货船。多年的向海开拓,靖江已发展成为全国顶级规模、配套最完善的民营造船基地,是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系泊链生产基地。近年来,靖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导向,以全省
2023年,全市船舶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39.9%。三大指标中,造船完工量82艘838万载重吨,同比上升12.6%,分别占全省、全国、全球的43.5%、19.8%、10%;新接订单142艘1485万载重吨,同比上升90.2%,分别占全省、全国、全球的42.3%、20.9%和13.9%;手持订单286艘2881万载重吨,同比上升28.9%,分别占全省、全国、全球的44%、20.7%、11.3%。产业体系完备,竞争能力较强。
“构成要素齐全、产业规模领先、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布集中”的集群优势。造船方面,船品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化学品船、LNG/LPG运输船、内河及近海船等所有船型,特色船品包括2434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全球最大40万吨矿砂船(VLOC)、全球首创“油、散、化”混装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LNG双动力船等。船舶配套方面,现有船舶配套企业400多家,产品门类涵盖机械设备到化工涂料等众多领域,涉及锚链、甲板机械、消防救生设备、舾装附件、船用电器仪表等配套产品。龙头引领强劲,企业实力雄厚。
3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分别是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和亚星锚链,均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时代、新扬子2家主力造船厂均列全球造船前列。近年来,新时代、新扬子两大船企聚焦绿色低碳战略,加大新一代主流船型和“两高”船型研发制造。新时代造船成功签约一批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持续在这一船型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新扬子造船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去年新签订2.4万TEU LNG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持续保持生产经营的强劲势头。亚星锚链作为全球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自主研发的R6级深海系泊链打破国外垄断,当下正积极向深海牧场、风场等领域拓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船舶海工产业是实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当前,面对新一轮换船周期、国际冲突及
双碳”目标等因素影响,船舶产业将迎来又一轮景气周期。作为江苏省“通泰扬国家级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群”的重要支撑,靖江船舶海工产业将抢抓战略机遇,努力在研发新产品、抢占新市场、实现新转型上抢得先机,乘势而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船舶海工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巩固国际船舶市场领先领航的新优势。强“
”,在高技术船型建造上聚焦聚力。立足骨干船企优势,加快气体运输船、超大型船等高技术船型以及电动内河船舶等中小型绿色船舶的研发建造,着力提升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比重。在大型远洋船舶研发建造上,支持新时代造船新增产能,快速推进新能源船舶智造项目,持续深耕油船和化学品船领域,并向大型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领域突破,侧重提升15.8万至32万载重吨大型油轮以及5万吨化学品船接单比重,力争在研发新船型、抢占新市场、实现新转型上抢得先机。以扬子泓远造船50亿级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新扬子造船深耕集装箱船市场,在气体运输船领域持续突破,侧重提升1.2万至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接单比重,进一步巩固国际造船市场品牌地位。在内河清洁能源船舶研发建造上,抢抓新能源、清洁能源在内河运输船舶推广应用的机遇,推广南洋船舶“上海久事”号纯电商务游船成功经验,引导推动中小型船舶企业积极拓展中小型绿色船舶市场。补“
”,在高效率生产能力上创新创强。联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搭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平台载体,强化船舶及海工企业在船舶设计、建造、配套及维修、改造、拆解、利用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精益造船、智能造船、绿色造船能力。充分的发挥江苏省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吸纳整合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的平台和优势,带动全市船舶海工及配套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和技术升级,促进船舶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一是推广数字化设计。提升船企三维生产设计水平、信息化集成能力,重点加快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的设计技术、清洁能源动力装置应用技术和低噪声、低振动设计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筑船舶制造大数据应用平台,提高数字化生产应用水平。二是提高智能化水平。积极借鉴日韩及沪东中华、南通中远川崎等企业智能制造经验,不断推进智能化单元、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车间建设,深入推行智能化建造方式转换和车间级的制造执行系统应用,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组织管理成本。三是推动绿色化造船。将绿色理念贯穿船舶制造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支持船企进行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立绿色、安全造船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用绿色工厂造绿色船舶。延“
”,在高附加配套设备上专业专精。依托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优势,持续推动船舶总装企业与配套企业战略合作、联动发展,健全本地配套网络,推动配套产品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提升,力争辐射全国、延伸全球。重点加快动力配套、舱室机械、舾装设备等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动力配套方面,加强与中船三井等央企旗下船配企业合作,积极招引船用动力装备、自动控制、船用变压器、高效率节约能源电机等制造项目,推动大中电机、多凯柴油机围绕船用电机、柴油发动机等方面精准配套本地需求。在舱室机械方面,重点开发气体处理系统、电器仪表系统、通风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动东星船舶、江洋船舶等围绕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压力水柜等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在舾装设备方面,加强甲板装备、绿色环保装备、安全、消防等产品创新,推动华东船舶、富源船舶、海鸿塑胶等围绕消防安全设备、管道系统等方面提升配套能力。在海工装备方面,重点培育深水锚泊定位和动力定位系统、大型定位绞车、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海洋平台电站、海洋平台吊机等配套企业,推动亚星锚链、华帝海洋、华东船舶等企业持续推动产品高端化。□(作者系靖江市委常委、副市长)